第六节 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或低下的儿童与成人。本病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暴发或散发流行。需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约8%为病毒性肺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引起成人肺炎的最常见病毒为甲/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冠状病毒。近年,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成为季节性流感的主要病毒株,与季节性病毒株H3N2共同流行,我国亦有散发禽流感(H5N1、H7N9和H10N8)和输入性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病例。免疫抑制宿主为疱疹病毒和麻疹病毒的易感者;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受者易患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2.发病机制

呼吸道病毒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且传播迅速而广泛。病毒性肺炎为吸入性感染,常为气管-支气管炎,感染可波及肺间质与肺泡面从而引起肺炎。气道上皮广泛受损,黏膜发生溃疡,气道防御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继发细菌感染。

二、临床表现

病毒性肺炎多有季节性发作的特点,临床症状通常较轻,与支原体肺炎相似,但起病更为急促,多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劳等,常在急性流感症状尚未消退时又出现咳嗽、少痰、咽痛等症状。小儿、妊娠女性或老年人易发生重症病毒性肺炎,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绀、嗜睡、精神萎靡,甚至休克、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等,也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轻症者多无显著胸部体征,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浅快、心率增快、发绀和肺部干、湿啰音等。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增高。

2.血生化检查

病毒感染常继发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因此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等酶学异常并不少见。

3.X线胸片

肺纹理增多,小片状浸润或广泛浸润。病情严重者其肺部阴影往往短期内迅速增加,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性浸润,但大叶实变及胸腔积液者少见。

四、诊断

病毒性肺炎的诊断多依据临床症状及X线改变,并排除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确诊依赖于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及抗原检查。呼吸道分泌物中细胞核内的包涵体可提示病毒感染,但需进一步收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肺活检标本做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查常用方法是检测特异性IgG抗体,但仅作为回顾性诊断,无早期诊断价值。

五、治疗

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为主;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隔离消毒,预防交叉感染,给予足量维生素及蛋白质,多饮水及少量多次进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等。原则上不宜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一旦发现合并细菌感染时应及时选用敏感抗生素。目前已证实较有效的病毒抑制药物有利巴韦林(主要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阿昔洛韦(疱疹病毒、水痘病毒)、更昔洛韦(巨细胞病毒)、奥司他韦(甲/乙型流感病毒)、金刚烷胺(流感病毒)等。

六、预防和预后

1.预防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对易感人群可采取特异性免疫接种或使用人免疫球蛋白。

2.预后

病毒性肺炎预后与年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正常人获得性感染有自限性,肺内病灶可自行吸收,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特别是器官移植术后、艾滋病患者及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时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