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高纤溶状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凝血功能异常是DIC最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血小板计数、血浆FIB,PT,APTT,FDP,D-二聚体和3P试验常被用作DIC诊断的基础实验。动态监测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DP、D-二聚体水平对DIC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图4-7)。

参考范围: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手工法,男性11~13.7s,女性11~14.3s;仪器法,不同品牌仪器及试剂间结果差异较大,需各实验室自行制定,本实验室为9.6~12.8s。INR依ISI不同而异,一般在1.0~2.0,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0.82~1.15(1.00±0.05)。

●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手工法,男性31.5~43.5s,女性 32~43s;仪器法:不同品牌仪器及试剂间结果差异较大,需各实验室自行制定,本实验室为24.8~33.8s。

●血小板数量检测:(100~300)×109/L。纤维蛋白原(FIB)检测:2.0~4.0g/L。

●D-二聚体(D-dimer)检测:<0.55mg/L FEU。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5mg/L。

●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正常人为阴性。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0.8μg/mL。

图4-7 DIC实验室检查路径图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1.0~4.1ng/mL(笔者实验室为<4.0ng/mL)。

●血栓调节蛋白(TM):3.8~13.3TU/mL。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复合物(t-PAIC):<17n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