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翻译

1917—1937年,属于我们统计范畴的中国文学期刊共翻译28位法国长篇小说家作品。除《列那狐》作者和伏尔泰外,均为十九、二十世纪小说家。短篇小说翻译方面,在58位被翻译的短篇小说家中,[24]只有玛格丽特·德·那瓦尔(Marguerite de Navarre)和伏尔泰为十九世纪以前的作家。除1931、1936和1937年外,每年均有一定数量新短篇小说家被翻译。1924年被译短篇小说家数量最多。

被翻译短篇小说数量最多的前六位作家为莫泊桑(84篇)、法朗士(17篇)、都德(Alphonse Daudet)(16篇)、左拉(13篇)、巴比塞(11篇)和安德烈·莫洛亚(André Maurois)(11篇)。

1917年,莫泊桑只有两部短篇小说被翻译。1921—1928年,莫泊桑短篇小说年平均翻译数量较1921年以前明显提高。三十年代,中国人对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兴趣较二十年代明显减弱。法朗士短篇小说翻译集中于1921—1923、1925—1929年;都德短篇小说翻译集中于1919—1920、1923—1925、1927—1930年;左拉短篇小说翻译集中于1926—1928、1934—1935年;巴比塞短篇小说翻译集中于1923—1924、1931—1933年。总体而言,二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对莫泊桑、法朗士和都德短篇小说的兴趣明显大于三十年代,左拉与巴比塞短篇小说则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均有翻译。与上述五位作家不同,三十年代,安德烈·莫洛亚才开始吸引中国读者注意。仅1935年3月,《译文》便出版了10篇安德烈·莫洛亚短篇小说中译文。

与莫泊桑、法朗士和都德类似,马塞尔·普雷沃(Marcel Prévost)、雷诺·巴赞(René Bazin)、泰奥菲尔·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皮埃尔·路易士(Pierre Louÿs)、保罗·莫杭(Paul Morand)和雷米·德·古尔蒙(Remy de Gourmont)[25]的短篇小说翻译主要出现在二十年代。与左拉和巴比塞类似,弗朗索瓦·科贝(François Coppée)和奥克塔夫·米尔博(Octave Mirbeau)[26]的短篇小说翻译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均有。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则与安德烈·莫洛亚一样,直至三十年代才被译介。

除左拉、保罗·莫杭和梅里美外,1926年后新译法国短篇小说家没有任何一人获得持续关注。1928年起,69%的新译法国短篇小说家只有一篇小说被翻译,其余除安德烈·莫洛亚外,每人只有两篇小说被译。由此可见,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对法国小说翻译的选择日趋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