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一转折点:年轻人如何突破技能瓶颈?

1.3节,介绍了个人职业成长周期曲线,以及不同成长阶段的技能、心理特征。本节和下节,将针对图1-1中的A、B两个关键转折点进行深入探讨。

年轻人努力度过成长曲线中的蓄能期,跨越成长曲线中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A,就像是经历一次大洗牌。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眼便知。

年轻人应该怎么做,才能够顺利跨越关键转折点A呢?

下面将从思维、目标、行动、知识更新、技能学习5个方面入手,为处于蓄能期的年轻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成长建议。

1.4.1
摒弃学生思维,工作中坚持成果导向

在公司进行候选人面试时,如果有候选人说“我想来学习一下”,我会开玩笑地问:“那你给我交学费吗?”

其实我是想告诉对方,如果一直保持“学生思维”,把职场当成学校,把领导看作老师,会阻碍自己的成长。

在学校,你面对的是老师,老师给你出问题和考题后,会给你答案,帮助你成长。

在职场,你面对的是领导,工作是结果导向,公司聘用你,是希望你创造价值。如果你在工作中经常说自己“不会”“不懂”,指望领导手把手地教,自己不能创造与工资相匹配的价值,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

所以,你必须变成主动的“出题者”和“解答者”,在面对一个个任务时,基于目标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思维的另一个表现,是害怕或回避与领导沟通。

有一次,去卫生间的途中,我看见一个下属从对面走来,明明是在朝着我这个方向走,但他看到我后,“噌”地一个拐弯,走了另一条路。我看着自己举到半空想打招呼的手,觉得尴尬又好笑。

有些人在电梯里遇到领导时也是这样,低头摆弄手机,假装很忙或没注意到领导,生怕领导找自己说话。

很多人面对领导时会感到紧张和慌乱,害怕自己一不小心说错话,于是习惯性地逃避与领导沟通。但其实,上述时机,都是让领导关注你的难得的机会。

我总结过职场中的人际沟通原则,有一条是“切忌缺胆少肺没有心”。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对上沟通忌讳“缺乏胆量”,同级沟通忌讳“气量小”,对下沟通忌讳“不真诚”。

年轻时,一定要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场合,向合适的人,表达合适的观点”,从而从容、大胆地展示自己,让领导看到自己的价值。

1.4.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用长期目标牵引人生

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上班时,领导让下属往墙上钉一个钉子。

有人听完领导的要求,找来钉子和锤子,看着领导,听候下一步安排。领导说:“看着我干什么?你左手拿钉子,右手拿锤子,用锤子往墙上敲钉子不就行了?”

下属敲了一下,停了下来。领导说:“你继续敲。”下属敲了一下,又停了下来。领导急了:“你倒是敲啊!”下属很委屈:“领导,你没继续要求啊!”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被动型人格。

积极主动的人会怎么做呢?

他会自行思考,领导让我钉钉子,他要的不是钉钉子这个动作,而是想把钉子钉进墙里。那好,不管是敲3下还是敲5下,我一定要把钉子完完整整地钉进去!领导遇到这样的下属会很高兴:“这个年轻人脑子好,还主动,很让我省心。”

很多人终其一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要是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习惯于被动成长。

被动成长,就是缺乏有足够导向力的目标,任由自己被父母盯着、被老板逼着、被琐碎的事情带着、被各种紧急的任务拖着往前走。

在很多情况下,明明你不满意现状,但是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会产生目标缺失的虚无感,随之而来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人眼前有“近忧”,是5年甚至10年前缺乏“远虑”的结果。

陷入迷茫不能自拔的人,大多是因为没有未来规划,所以现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被各种临时性工作左右着时间。时间一长,便不由地感觉心慌、着急,更有甚者,干脆破罐子破摔,放弃努力。

而那些真正的成长者,对于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都有明确的思考和规划。这样一来,只要在目前各种可能的选择中不断地实践、尝试、比较、反思和总结,就可以逐渐靠近确定的、光明的未来。

1.4.3
目标不会自动实现,要分解成有效的行动方案

上文强调了长期目标的重要性,说起长期目标,让人头痛的问题来了:很多人有天大的梦想,但长期目标再宏大、再美妙,如果不能落实为有效的行动,就等于零。

讲一个案例。

有学生请教老师:“我的目标是通过当保险业务员,在一年内赚100万元!请问我该如何实现我的目标呢?”

老师说:“根据业内提成比例,赚取100万元佣金大概需要完成价值300万元的业绩。那么,每月需要完成价值25万元的业绩,每天需要完成价值8219元的业绩。这么一算,你大概每天要拜访多少客户?你现在有客户储备吗?”

学生答:“每天大概拜访50个客户,我没有客户储备。”

老师说:“就算每个客户只谈20分钟,你每天要用至少16个小时与客户交谈,还不算用在路途上的时间。你能做到吗?”

学生顿悟:“老师,我的思路错了。如果我找不到大客户,按照上面这种方法去分解任务,累死也无法实现目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目标不是拍着脑袋定下来的。目标能否完成,主要看你是否有能力将其转化为有效的行动方案。

那要怎样分解目标,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行动方案呢?

按照我的经验,核心原则应该是“长期目标明方向,中期目标定方案,短期目标抓成果”。

举一个例子,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希望3年后成为公司的项目总监。这是一个长期目标,它是方向,并不是行动计划,因为没有人能一口吃个胖子。

接下来,你要把这个3年目标,分解为每一年的年度目标。

比如,第一年,高质量完成3个以上项目,成为项目主管;第二年,高质量完成跨团队项目2个,成为项目经理;第三年,绩效考核为优秀,晋升为项目总监。

这是每年的目标,是你想实现长期目标,必须明确分解出来的行动方案。没有这一步,所谓的长期目标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空想。

有了每一年的规划,接下来,需要在短期内做出具体成果。这时候,正确的工作方式应该是“边实践、边分析、边学习、边输出”,通过灵活多变的行动,确保完成每一阶段的计划。

1.4.4
把握7年成长周期,以终为始,管理时间

据我观察和总结,很多人的职场和人生符合“7年成长规律”。我们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通俗一点讲,即每个人从懂事到老去的人生旅程中,差不多有7次大的机会,每两次机会出现的间隔时间大约为7年。

这个“7年”只是一个概数。

为什么每个成长周期都为7年左右呢?

这是因为人在每个阶段的学习和成长,都有1~2年的探索和萌芽期;3~4年的技能、优势高峰期;阶段内的末端1~2年,人的技能和知识需要更新和优化,才能进入下一次快速成长周期。

如果用拉弓射箭来类比,弓拉得太满,可能会折断;弓拉得太松,箭则飞不远。也就是说,只有节奏、效率达到某个适中的数值,实现目标的有效性才最高。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时,会产生强烈的自信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迷茫感和焦虑感。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可以按照7年周期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坚持“以终为始”,从长期目标出发,倒推回来思考和安排眼前的工作,会找到最适合的节奏。

1.4.5
懂得知识分类管理,死磕技能并转化为价值

为什么现如今的大部分人,宁愿用手机拍照,也不愿意用技术含量更高的专业相机拍照呢?

那是因为使用手机的拍照功能可以自动识别目标、自动调整焦距,轻松拍出满足大众需求的好看照片;而一般人就算拿着专业相机,对着家人、美景一通折腾,不断地手动对焦、调整光圈、手动构图,大概率也搞不出来什么名堂。

普通人的拍照水平,根本驾驭不了复杂的专业设备。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分类方法,可以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际知识(know-who)。

这四类知识,前两类大多是显性的,可以通过课堂听讲和书本学习,得以理解和吸收;后两类则大多是隐性的,必须由个人经过实践、总结经验、思考、感悟,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化知识,掌握应对实践难题的窍门,才会真正有所提升。

分析起来,一个人能否为足够多的“他人”创造价值,是能否成功的根本所在。而要为他人创造价值,主要依靠“精通的技能知识”,以及“持久深入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思维”。

真正独到的隐性知识是最难修炼的,而缺少触及本质的体系化知识,有再宏伟的人生目标,恐怕也很难实现。因此,路漫漫其修远兮,年轻人还要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