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研究
- 杨燕
- 822字
- 2025-04-28 18:33:24
第二节 俄国形式主义的情节观
情节虽是叙事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一直以来关于情节的具体内涵的界定都比较模糊。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叙事文学的不断演变以及研究方法的更迭,其具体内涵也在不断变化,甚至走向多元,难以用几句话精准概括。
对于文学作品情节结构的认识一直以来有多重论调,影响比较深远的总结起来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二分法的观点较常见,一般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内容与形式、素材与手法、故事与话语等两种组合因素及其复杂关系构成,尤其内容与形式二分法在传统文论中的影响较强大;三分法和四分法相对不太常见,较典型的如我国古典文论中探讨的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郑板桥画论中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等;四分法较有代表性的如英伽登的文学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当然,除了对文学作品进行层次的划分,还有有机统一说,将文学作品看作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俄国形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其所面对的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批评局面可谓一片“混乱”,文学完全沦为各种思想史的附属,失去了自己存在的独立价值,形式学派的形成与建立是在对传统文论中内容与形式二分法的反驳中实现的,在情节理论的建构中,首创“本事”范畴,形成了素材、本事[15]与情节三元论情节观。
俄国形式主义不仅根本上重新勾勒了文学的边际与本质,将研究视野重新拉回文学的自足体,更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情节结构及其塑造方法。学派将艺术价值的源泉归功于情节结构,这种崭新的情节观直接促生了其独特的形式观,并围绕作品的形式展开分析,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二分法中形式范畴的根本地位。形式范畴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同时在对形式问题深入阐释的过程中提出了功能理论,对布拉格学派及结构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派的观点虽带有理论开拓期的不成熟,但其敏锐的理论视野,以及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的重视使其理论建构富有丰富的启发性,不仅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更对20世纪西方叙事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